找到相关内容278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生法忍。   整个法界本然实相现前,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见地,依它而建立不一、不异,不常、不断,不来、不去的;因此《心经》立不生不灭,以摄八不中道。其次在诸法空相中,再立“不垢、不净&...

    洪启嵩

    心经|般若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2281379541.html
  • 如何修持心经

    本然实相现前,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见地,依它而建立不一、不异,不常、不断,不来、不去的;因此《心经》立不生不灭,以摄八不中道。其次在诸法空相中,再立“不垢、不净”的见地,垢与净的分别,往往在修行到...

    洪启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0779827.html
  • 密教纲要 二

    。奘师糅为十卷。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。 第七觉心不生心。 觉心不生者。觉悟自心实相。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八不中道而立地成佛。故云觉心不生心。中华嘉祥寺吉藏法师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680098.html
  • 清凉国师澄观

    住心体,灵知不昧。性相寂然,包含德用。该摄内外,能深能广。非有非空,不生不灭。无终无始,求之而不得,弃之而不离。迷现量则惑苦纷然,悟真性则空明廓彻。虽即心即佛,唯证者方知。然有证有知,则慧日沉没于有地...

    郑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1780225.html
  • 月称及其《入中论》

    自性是不生不灭,所以自身能够相续而不会消失。业的现行虽然消失了,但它的性质、功能并不消失,这只是业所处的状态不同而已,因而并不需要有个阿赖耶识来存放它。所以月称认为《解深密经》等所说的阿赖耶识是一种假立...

    李学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1581347.html
  •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

    ,故云无也;又无自他共无因之四性也,《经》云: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。今指一念知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,是真无性,以此性令即十界色心之法,故云三千宛然,是知一念三千世间相常也。……心,即上一性无性也,色心...十不二门〉的「总在一念」之「一念」,依源清的解释,是就一念或一念之性来解释,显示一念不可得,一念之性亦不可得,称此为一念灵知性体常寂或一念知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,乃至「心之色心」,直就一念之性来解释。 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6.html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世事之变化本身视为事物之本来面目,而对变化也不再以变化来看它,在一种绝对平静的观照心中让佛法的智慧自然涌出,这就是龙树在一本专为论难他教所见不究竟的著作“中论”中所说“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

    不生不灭。不增不减,不垢不净,不好不恶,不来不去;亦无是非、亦无男女相、亦无僧俗老少、无圣无凡;亦无佛、亦无众生、亦无修证、亦无因果、亦无筋力、亦无相貌;犹如虚空,取不得、舍不得,山河石壁不能为碍;出没...名之为观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。故名禅观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  问曰。何名禅定   答曰。禅定者梵音。此名功德聚林。三界诸佛皆说禅坐。故名功德聚林   又问。何名禅法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6.html
  • 大圆满法加行 寿命无常(2)

    净,没有不干净的。 不垢不净,不生不灭,诸法的本性么。觉得脏,不干净,这就是我们的业障,业障排出去了。第二个,发慈悲心,发舍心,舍给那些饿鬼道的众生以及其它的众生,需要这些东西的众生,它们一定...

    达真堪布 开示

    |道次第|无常|大圆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08435682210.html
  • 缘分 ·功德·共同体——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

    。   依据佛教功德回向原理,任何一个人的佛教功德,均能回向给所有人世间,进而表达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的信仰原则。它们是:1.回事向理: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,回向于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。2.回因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592982652.html